首页 >> 文化建设 >> 嘉量讲坛 >> 正文

嘉量讲坛第12讲 《当代大学生的成才之道和历史责任》

来源:本站编辑部 添加日期:2008-04-03 18:16:14

             160余次掌声,百余次笑声,长达三个半小时的演说没有一个人离场,台下寂静无声,除了听众发自内心的笑声和掌声——这就是4月3日晚嘉量大会堂的场景。全校师生在郑强教授的激情演说中分享了一道精神盛宴,共同度过了一个愉快而有收获的夜晚。
  郑强教授在浙江乃至全国出名,不仅仅在于他高分子领域的科技成果,更在于他敢于公开和社会叫板,提出教育是为什么服务的观点。六年来,他应邀到幼儿园、小学、中学、高等院校、机关、企业、部队,作有关爱国主义和人文素养方面的专题报告160余场,受到热烈欢迎,其教育观点和思想受到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新闻调查》栏目、《中国青年报》等媒体予以专题报道,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反响。此次,郑强教授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邀请,做客“嘉量讲坛”,为我校师生们阐述了《当代大学生的成才之道和历史责任》。
  这位连续三届以最高票数当选为“我最喜爱的浙江大学老师”的郑强教授一出场就不同凡响,他鲜明立出了三条受大学生喜爱的原因:要有真才实学、要有爱学生之心、要有与学生交朋友的本领,顿时激起了同学们的共鸣。他幽默风趣的开场白使得会场的气氛活跃了起来,飞翔跳跃的思维,妙语连珠的表述更是博得了满堂喝彩;生动的形容,朴实的语言,风趣的谈吐,听众们在潜移默化中,很快感受到了他的思想。
  演讲中,有着“浙大第一愤青教授”之称的郑强教授对中国的教育提出了一系列引人深思的问题。他提出教育是把双刃剑,好的教育让人走向睿智;反之,让人愚昧,而且愚昧得不可教谕。他从一些儿童教育的现象谈到了现在教育的误区,提出家长不能太宠爱孩子,让他们产生莫名其妙的优越感,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他还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教育的目的并不单纯在于知识的灌输,而更在于铸就一种振奋向上的民族精神。爱国家、爱民族、爱家乡,爱学校、爱父母,不要以洋自大,挟洋自豪,凝洋自神。他告诉同学们,读书的意义和根本目的在于学做人,而学会做人最重要的是要有民族文化的根基。他大声疾呼,民富不等于国强;没有民族精神的凝聚,国家就没有力量。他强调,引进技术不等于引进技术创新能力,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一个伟大而自尊的民族绝不能幻想他人的恩赐。在谈到建设创新型国家时,他呼吁大学生们要有责任感,要像热爱自己的生命一样热爱自己的专业,同时要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要牢记科学有国界,科学家永远有他的祖国。郑强指出,当今中国改革和发展为广大同学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中国发展需要大家,西部、中部和浙南地区发展需要大家,中华民族前进过程中需要大家毫不畏惧,挺身而出。他告诫同学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不仅塑造了你我的个体,更塑造了我们共同的价值观和利益,因此,我们在这样的环境下读书,要有忧患和责任意识,绝不能只学了一点点知识,就成为心胸狭隘,文化和精神上的孤魂野鬼;要塑造民族自信心,一个缺乏自信心的民族是一个主体意识不健全的民族,是一个把自身命运托付给他人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和未来的民族。他说,现代豪华的校区,为同学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但也使同学们容易丧失艰苦奋斗的斗志,我们要深刻意识到,真正的一流大学,根本不在于是否拥有豪华的校园,更重要的在于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在于是否树立自己的精神。我们不能忘记大学创立者和大学精神的倡导者的历史功绩和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大学教授的一个发明,一篇论文,只是人类科学发展长河中的点滴水珠,他最大的贡献在于教育学生。最后,郑强教授告诫同学们,高考的成绩只代表过去,一步落后并不代表步步落后,不要为没有考上北大、清华等著名高校而愧疚,他激励大家要在计量学院好好作为,努力学习,争取迎头赶上,赶超。
  三个半小时的演讲,在郑强教授一曲《把一切献给党》的悠扬歌声中,在师生们热烈而有节奏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上一条:嘉量讲坛第13讲 《互联网搜索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下一条:嘉量讲坛第11讲 《我们应该塑造怎样的民族文化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