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博士师导师廖可斌教授应邀来到我校“嘉量讲坛”讲学,为我校师生生动、深刻地讲述了关于塑造当代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问题。
廖可斌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特别是对明代文学的研究有着深厚的造诣和成果,为中国明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浙江省文学学会会长等。曾多次去香港、台湾和美国、法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访问和参加学术会议。
廖可斌教授以《我们应该塑造怎样的民族文化性格》为题展开讲座。廖教授从大量生动事例和历史事件的讲述中切入演讲主题,指明塑造当代中华文化和民族性格的重要性。他指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性格,一个民族的文化特性包括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为人处事的风格等。对内它表征着一个民族的特性,影响制约着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为人处事的风格等;对外则体现一个民族的风貌,影响其他民族对它的印象,影响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全球化的今天,思考我们应塑造什么样的民族文化性格非常重要。廖教授认为,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我们是需要重新反省和重新认识的。
廖教授告诉我们,世界上的源头文化大致分三种类型,即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商业文化,现在分别以中亚文化、中国文化、欧美文化为代表。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游牧文化的特点是重血性,弊端是有可能趋于野性;农耕文化的特点是重德性,弊端是有可能趋于奴性;商业文化的特点是重理性,弊端是有可能趋于物性。
在重点阐述了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得与失后,廖可斌教授提出了自己对于建设新型中华文化和民族性格的观点。他认为,理想的策略是:努力保持重德性的传统,高度注意去掉奴性;大力加强理性,而尽可能避免物性;有意识地保留血性,而对野性保持警觉。他指出,构建新时代的积极健康的中华文明和民族性格,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精彩的讲座数次被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打断。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走上讲台,向廖可斌教授请教学问,廖教授耐心地为同学们一一作答。一位学生还询问了廖教授的邮箱,希望今后能够在学习和研究中得到廖教授的指导,廖教授同样欣然接受,体现了大家风范和非凡气度。
据悉,此次讲座为“嘉量讲坛”第十一讲,讲座由党委宣传部和团委共同主办,人文社科学院协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