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晚18:30,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朱苏力教授在嘉量大会堂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场以“法治在中国的语境”为主题的讲座。这也是我校嘉量讲坛的第三十讲。
朱苏力教授现为北大法学院院长,著有《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制度是如何形成的》、《阅读秩序》、《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波斯纳及其他:译书之后》等;译有《法理学问题》、《超越法律》等多部著作,另有论文、书评百余篇。
讲座一开始,朱教授的风趣幽默就使大家笑声连连。谈到法治,朱教授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他认为政治、经济、文化的改变需要有新的治理方式,即对法治提出了新的要求,法治的变化也影响和推动了这三者的发展。因此,法治是相对滞后的,也必须滞后。朱教授以发展的眼光,结合历史,纵览古今,娓娓道来,生动形象地为同学们分析了法治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他指出,法治要反映一个民族的道德情感和社会共识,而不是一个民族的精英们的道德情感和社会共识,所以一定要面对整个中国社会,用普通大众的眼光看问题,一定要理解法治的中国语境。朱教授妙语连珠,学识渊博,不时引来同学们的喝彩和掌声。
讲座持续了近两个小时。同学们在自由提问环节的踊跃提问让朱教授惊喜。他指出,计量学院的学生见解十分独到,问题直指中国的一些社会问题和法律漏洞。朱教授认真地回答同学们的疑问,同时也使大家看到了北京大学严谨治学的风格和中国学者博古通今的风采。
讲座引起了不少同学的共鸣。经管学院郑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朱教授讲的太好了,本来以为讲法律会很晦涩难懂,可是教授将我们的现实生活和法律知识结合起来讲就觉得很有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