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晚,“嘉量讲坛”第二十一讲开讲,陈文锦教授以“西湖现状及申遗愿景”为主题,和大家一起回顾了西湖的历史及现状,由西湖的演变过程继而阐述了其申遗前景。
陈文锦教授是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67届毕业生,1983年起担任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1993年起担任省文物局副局长,2004年退休后任浙江省博物馆学会会长。现为杭州西湖申请世界遗产组组长。曾主持大型丛书《历史文化名城——杭州》、《浙江七千年》、《意匠生辉》的编写,个人著述有《杭州文物》、《发现西湖》等等。
作为一个人文学者,陈教授认为西湖的出现是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哲学的理念的一种实践。西湖的美是以儒家的“致中和”思想为标准、以阴柔美和阳刚美相结合的和谐、端庄、秀丽为主要特征,以历史人文为情感交流对象,集多种景观特色、多种视角欣赏的自由度极大的古代城市公共园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样式的珍贵遗存。讲座中,陈文锦教授从历史上对西湖的定位,诗歌中所体现的西湖影象和西湖蕴涵着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价值观三方面讲述了西湖的历史。他指出,现在的西湖仍处于前途不确定的十字路口,有很大的变数。陈教授说,如果没有解放后的治理,西湖也许早就没有了,并指出近一百多年西湖所出现的颠覆性变化主要是由于战乱破坏和建设性破坏。
西湖是以西湖十景为代表的山水审美系列为核心,以建筑文化、宗教文化、名人文化、口头传说文化为基本架构的一个大型的审美实体。作为西湖申遗的专家组组长,陈文锦教授认为,西湖要成功申遗还有三大难:首先,西湖景区作为自古以来的开放式公共园林,属于没有围墙的文化遗产,维护是一难;其次,西湖景区必须满足它自身的社会功能,包括周围居住着的数万居民和作为市民晨练的公共绿地,保护是二难;再次,不同主体有不同的利益诉求,矛盾交错,协调是三难。
在现场学生对陈教授的提问中,很多人把西湖申遗的难度归结于建设性破坏。对此,陈教授阐释说,西湖自然景观虽遭到一定破坏,但总体上还是保存了世遗所要求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原则。
最后,陈文锦教授强调指出,申请世界遗产的核心标准是文化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无论从历史上看,还是从现在富裕的人文气息来看,西湖的“突出普遍价值”都是无与伦比的。西湖申遗,既要跨越它的深度,又要突破它的难度,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