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视窗 >> 正文

《民族团结教育通俗读本》摘发

来源:人民日报 添加日期:2009-09-08 10:49:55
 《民族团结教育通俗读本》摘发()

为什么说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伟大的中华民族已经走过了5000年的文明历程。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勤劳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幅员辽阔的国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发展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一部厚重的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国各民族诞生、发展、交融并共同缔造统一国家的历史。

   从很早的古代起,我国各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中华大地之上。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5000年来特别是秦汉以来的2000多年里,在各民族长期交往融合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秦汉时期,不仅基本奠定了以汉族为中心的中原王朝的疆域规模,而且开创了将中华大地上渔猎文明区、游牧文明区和农耕文明区“混而为一”的大一统先河。秦汉陆续在今广西、云南、贵州、海南等地设置郡县,在今新疆地区设置西域都护府,在西北的羌地设护羌校尉,在东北乌桓地区设护乌桓校尉,历史上第一次把这些边疆民族地区纳入中央政府的有效治理版图之内。从此,开创了我国大一统的政治格局。

   隋唐结束魏晋南北朝长达300多年的战乱,在民族大迁徙和大融合基础上建立了比汉朝疆域更为广大、民族更为众多的统一格局。唐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加之国力强大、文化先进,增强了周边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促成了“胡越一家”盛况的出现。这个时期,唐朝先后统一东突厥和西突厥,并设立安西和北庭两大都护府管理军政要务。对其他民族地区,唐朝也都设置了大量的羁縻府、州,有的还直接设置道、府、州,予以有效管辖。唐朝统一领导和治理下的各民族蓬勃发展,促进了唐朝国力的强盛和疆域的扩大。宋朝虽然先后与契丹族的辽朝、女真族的金朝长期并立,但各民族互相之间的互相联系与交往十分密切。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大力吸收了汉族中原王朝的统治经验和政治制度,融入大量中原文化的元素,为以后元朝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元朝创设了“行省”制度,现在的内蒙古、新疆、广西、云南、贵州等民族地区,都在行省的管辖之下。设宣政院直接管理西藏,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台湾,同时在云、贵、川、康等民族地区设土司制度,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统辖。尤其是元朝首次将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完整纳入中原王朝的直属版图,在多民族统一中国的形成和发展史上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清朝取代明朝后,全国各民族的统一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在北方,先后统一了蒙古族的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漠西厄鲁特蒙古三部。在新疆和西藏地区,先后平定了准噶尔部、大小和卓等系列叛乱,维护和巩固了对新疆、西藏地区的统一。同时,为反抗沙俄的侵略,加强了对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经过康、雍、乾三朝长达140多年的不懈努力,从东北、蒙古、新疆、西藏至我国南部、东部的整个地区,各民族都统一在祖国版图之内。清朝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进一步奠定了多民族国家的疆域,增强了多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从沿海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继而又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了我国的边疆民族地区。在亡国灭种的危机面前,中国各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连成了一起。西方列强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同仇敌忾、共御外侮,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过程。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就有汉、蒙古、满、藏、羌、彝、土家等各族军民奔赴前线,共同战斗。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天津大沽炮台的满、汉守军和蒙古族骑兵,迎头痛击英法联军。西藏军民在隆吐山战役和江孜战役中,先后给英国侵略者以有力的打击。在中法战争中,壮、彝等族人民坚决反击法国对中国西南的侵略。东北地区的满、汉、达斡尔、鄂温克、赫哲等族人民,西北地区的维吾尔、柯尔克孜、回、蒙古等族人民,先后同沙俄等入侵者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在新疆各族同胞的大力支援下,左宗棠率领的清军迅速击溃中亚浩罕国阿古柏的侵略,收复了新疆。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自觉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而奋斗。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号召“团结各民族为一体,共同对付日寇”,建立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引下,各族人民组成东北抗日联军,海南琼崖纵队,滇桂黔边区纵队,冀中、渤海回民支队,大青山蒙古族游击队,与全国抗日力量一起浴血奋战,终于赢得了百年以来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经过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的空前团结。党和政府领导翻身解放的各族人民共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民族以崭新的雄姿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总的来看,自秦汉开创多民族统一的中国以来,统一始终是国家发展的主流。各民族都为实现并维护国家的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我国宪法庄严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来源《人民日报》200982905 版)

 

 

《民族团结教育通俗读本》摘发(二)

为什么说各民族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

  “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这首著名的《团结就是力量》,曾经擂响了各民族团结救亡、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前进战鼓,吹响了各民族团结建设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激越号角,时至今日,仍然激励着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团结就是生命,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形象,团结就是希望,团结就是胜利。各民族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靠的是各民族团结友爱。一个家庭不团结,可能亲人反目;一个民族不团结,可能一盘散沙;一个国家不团结,可能分崩离析。我国各民族在历经数千年的迁徙、贸易、婚嫁、交融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错杂居、共生互补的格局,孕育了团结友爱的宝贵传统。近代以来,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饱受欺凌。当时西方人普遍认为中国必然像奥匈帝国等多民族国家一样,分裂为无数的单一民族国家。但是,他们的预言失败了。中华民族不仅没有分裂,反而“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打败了侵略者,赢得了民族的独立、自由和统一。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浴血奋战、浴火重生,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各民族在反对共同敌人的斗争中形成了休戚与共、荣辱一体的命运共同体。在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过程中,不仅民族团结友爱的优良传统得以空前的光大,而且中华民族从自在的联合走向自觉的联合,团结一致走上了通向伟大复兴的崭新征程。

   中华民族繁荣富强,靠的是各民族团结友爱。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开辟了各民族团结友爱的新纪元,中华民族展现出巨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展现出无比的自信心、自豪感。新中国成立60年来,各族人民高举民族大团结的伟大旗帜,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携手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壮丽史诗。60年来,中华民族在前进过程中克服了来自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和自然界的种种困难和考验,顶住了来自国内外的种种压力和挑战,使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航船乘风破浪、胜利前进。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各民族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同心同德、并肩战斗。今天,“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理念已经成为各族人民的自觉行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已经成为各族人民的共同追求。这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要靠各民族团结友爱。今天,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往开来、意气风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中华民族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民族复兴的神圣使命把各民族紧紧地凝聚在一起。讲任务,是56个民族共同的任务;讲成绩,是56个民族共同的成绩;讲困难,是56个民族共同的困难;讲前途,是56个民族共同的前途。只有56个民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携手并肩、团结奋斗,中华民族才能焕发出无比磅礴的伟大力量,民族复兴的伟业才会展现出宽广灿烂的光明前景。

(来源:《人民日报》20099216 版)

 

 

《民族团结教育通俗读本》摘发(三)

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

  2009328日,拉萨布达拉宫广场,彩旗飘扬、鼓乐喧天。各族干部群众身着节日盛装,载歌载舞,隆重庆祝百万农奴翻身纪念日。如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西藏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2008年,西藏经济总产值达到396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76元。西藏的历史性巨变充分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选择社会主义,是我国各民族艰辛探索、反复比较的结果。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民族围绕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进行了种种探索和斗争,但最终都归于失败。实践证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起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种种方案,既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也无法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在不断失败又重新奋起的过程中,各族人民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自觉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斗,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各民族的空前团结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党和国家制定实施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繁荣进步为核心的民族政策,开辟了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开启了我国民族关系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纪元,各族人民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条道路之所以正确,是因为它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是一条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康庄大道。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各民族共同的事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阔步前进、顺利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成就。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少数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增强;我国的民族关系经受住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严峻挑战,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空前提高;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复兴大业展现出宽广而美好的前景。

   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拯救各民族、解放各民族、团结各民族。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繁荣各民族、发展各民族、振兴各民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我国的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

(来源:《人民日报》20099315 版)

 

 

《民族团结教育通俗读本》摘发(四)

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旧中国的民族关系是不平等的,民族之间的猜疑、隔阂、矛盾非常突出,许多民族内部也是不团结的。新中国的成立,彻底废除了历史上的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制度,由此开创了我国民族关系的新纪元。今天,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我国已经确立并不断发展,各民族正为祖国大家庭的繁荣富强而共同努力。 

 新中国成立后,为消除各民族之间的隔阂,党和国家通过派出访问团到民族地区访问,组织边疆少数民族各阶层人士到内地参观,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困难,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争取和团结民族、宗教上层人士,有效地疏通和改善了民族关系,增进了民族之间的信任和团结,增强了各民族对祖国的认同和热爱。为了帮助少数民族实现平等权利和自治权利,党和国家采取措施,消除历史遗留的民族歧视的一切有形痕迹,开展民族识别、确认民族成分,建立民族自治地方,使少数民族得以以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员的地位登上历史舞台,实现了千百年来当家作主的夙愿。与此同时,党和国家在民族地区开展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使生活在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农奴制度、封建地主经济等众多社会制度下的各民族,共同携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由此开始形成,我国民族关系的性质实现了根本性变化。一位瑶族干部形象地说,旧中国,我们瑶族被称作“猺”,是“动物”;解放了,我们被称作“傜”,变成了“人”;民族识别后,我们被称作“瑶”,变成了“玉”。从“动物”到“人”再到“宝”,真正体现了新旧社会少数民族地位的不同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展进入新阶段。党和国家实现了民族工作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明确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民族关系的基本性质,明确了民族关系方面的矛盾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指明了方向。在此基础上,我们党把民族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轨道上来,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巩固了各民族大团结的良好局面。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全面展开的新时期,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也进入了新阶段。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世界民族主义浪潮汹涌的背景下,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也给我国民族关系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面对严峻挑战,我们党深刻把握时代特征和国际国内民族问题的发展变化,明确把民族自身的发展引入民族问题的内涵,提出加快发展是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打牢了民族团结的经济基础。我们党还明确提出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重要思想,科学概括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现状,集中体现了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在党的领导下,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经受住了一系列重大挑战的考验,维护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征程中,我国民族关系实现了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发展。我们党明确提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为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党把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进一步概括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明确指出,平等是基石,团结是主线,互助是保障,和谐是本质。把和谐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本质属性,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对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顺应少数民族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制定一系列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民族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对民族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督促检查。这些措施,进一步巩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的伟大成果。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各民族都肩负着重要责任,都应该为之共同努力。回顾过去,56个民族在社会主义的大道上,风雨同舟,并肩奋进。展望未来,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一定会谱写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崭新篇章!

(来源:《人民日报》20099604 版)

 

 

《民族团结教育通俗读本》摘发(五)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哪些辉煌成就

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全国一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党和国家始终坚持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坚持国家帮助、发达地区支援、民族地区自力更生相结合,实现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进步,实现了少数民族群众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的历史性飞跃,实现了少数民族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民族地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重大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也是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的巨大成功。

 60年,是民族地区经济实力极大增强的60年。过去,人们一提到民族地区脑海里浮现的就是刀耕火种手无寸铁羊肠小道人背马驮”……但是,仅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民族地区就彻底改变了一穷二白的面貌。2008年,民族地区GDP已达到306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了17.4倍,比1952年增长了92.5倍。南昆铁路、南疆铁路、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一批重大工程开工建设,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面貌一新。新疆从没有一寸铁路到铁路营运里程达3000多公里,从没有一家像样的工矿企业到先后建成了六道湾露天煤矿、乌拉泊水电站、克拉玛依油田等一批大型企业。旧西藏没有一条公路,如今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13万公里,基本实现了县县通公路。今天的民族地区,已成为我国农畜产品和工业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成为国内外向往的旅游胜地。

 60年,是民族地区社会事业成果丰硕的60年。过去民族地区几乎没有现代意义的学校,文盲率非常高。如今民族地区的各类学校已达72711所,在校学生3450.3万人,基本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达115.35万人,比1950年增长了886倍,占全国高等学校在校生的7.14%。民族地区文化设施条件得到普遍改善,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大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抢救、挖掘和整理。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超过85%90%。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已拥有卫生机构达4.7万个、床位45.8万个、卫生技术人员57.9万人,均比1978年增长了近1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了全覆盖,地方病和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各族群众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60年,是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生活根本改善的60年。从大面积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实现了历史性跨越。2008年,民族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07元增加到1317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8元增加到3389元。60年来,民族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近4000万,部分少数民族已实现整体脱贫。在新疆,昔日牛拉犁,今日现代农机具飞奔田野;昔日牧民逐草而居,今日在定居点里过上了安稳幸福的新生活。

 60年,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的60年。同心掬得满庭芳60年来,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得到扎实推进,法制化建设成效显著,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得到坚持和完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民族团结的观念牢牢扎根于千家万户,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处处绽放。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三个离不开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各族群众建设现代化的热情空前高涨,祖国大家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增强。国务院先后召开了4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表彰了56个民族的4000多名先进集体和个人,在全社会唱响了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各族人民好、伟大祖国好、民族团结好的时代主旋律。

 回首60年,民族地区经历了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巨变。我国民族地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扬眉吐气、傲立东方。60年的成就辉煌灿烂,60年的经验弥足珍贵。我们坚信:只要始终不渝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任何艰难险阻、任何外部力量,都不能阻挡紧密团结的中华各族儿女创造幸福生活的坚定步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景必将越来越灿烂。

(来源:《人民日报》20099704 版)

 

 

《民族团结教育通俗读本》摘发(六)

为什么说当前民族地区的发展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

西部大开发战略

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高瞻远瞩、总揽全局实施的推动我国西部地区大发展的重大战略。为了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除了原本属于西部地区的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之外,国家还把内蒙古自治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纳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并且明确规定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也可以享受西部大开发的相关政策。这样,我国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和120个自治县中的83个自治县都已纳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或者可以享受西部大开发的政策。

 2009822,“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自治区成就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开幕。一张张图片、一串串数据、一个个模型、一件件实物,尺幅万里地展现了我国民族地区60年的沧桑巨变和辉煌成就。如果说“翻天覆地”是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民族地区发展的形象概括,那么“流光溢彩”则是对当前民族地区发展的生动写照。

 当前这一时期,是国家对民族地区投入力度最大的时期。党和国家一贯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党提出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把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国5个自治区和30个自治州全部纳入西部开发的范围。召开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颁发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民族工作全局的第一个决定,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制定关于兴边富民、人口较少民族、少数民族事业等三个“十一五”国家专项规划,相继制定了关于支持西藏、新疆、宁夏、青海等藏区,云南边境地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等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文件。帮助建成了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等一批重点工程,修建了一批机场、高速公路、水利枢纽等基础设施,为民族地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2008年,民族地区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8453亿元;兴边富民行动补助资金由2000年的1500万元增加3.6亿元,受扶持的边境县增加到120个。

 当前这一时期,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2008年,民族地区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684亿元,是1978年的51倍。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与30年前、60年前相比,都是几十倍、上百倍的增长。民族地区一、二、三产业比重由1978年的384121变为2008年的164737,农牧业比重明显下降,工业和服务业比重显著上升,实现了经济结构的历史性转变。民族地区特色优势经济不断发展,已成为我国农畜产品和工农业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同时,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迅猛发展,成为不少地方的支柱产业。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国家生态保护工程扎实推进,水土流失、沙进人退等生态恶化局面得到初步遏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老百姓的“钱包”更鼓了,“家产”更多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民族地区初步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特色发展之路。

 当前这一时期,是民族地区文化和教育事业发展最好的时期。国家加大对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和弘扬的力度。目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少数民族项目占30%。民族地区特别是偏远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各族干部群众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2005年,国家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和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作为国家法定活动。20096月,召开全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会,制定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措施。200981日,《人民日报》藏文版开始在藏族聚居区正式出版发行。这些都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历史上的第一次,少数民族文化迎来了大发展大繁荣。国家大力发展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全面推行“两免一补”政策,大力实施“两基”攻坚。现在,全国已有674个民族地区县级行政划分单位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目标。

 当前这一时期,是民族地区各族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国家以民族地区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突破口,切实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一个个民生“热点”、“难点”问题正在得到解决。通过采取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异地开发和社会帮扶等措施,不断加大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力度,“吃饭难”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加大民族地区水利建设力度,实施安全饮用水工程,“吃水难”问题逐步解决。新疆200多万世世代代喝涝坝水的南疆群众喝上了卫生甘甜的井水。继续实施民族地区游牧民定居工程,加快民族地区茅草房、危旧房改造,“住房难”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截至20096月,仅新疆就有890余万各族群众住进政府资助新建的抗震安居房。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央财政加大了对民族地区村卫生室、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建设的支持力度,“看病难”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加快建立覆盖民族地区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农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低收入人口和弱势群体的生活困难正在逐步解决。制定《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年)》,解决22个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滞后问题,人口较少民族生产生活条件正在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大力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实现所有边境县和边境团场全覆盖,边境民族地区群众生产生活困难问题得到初步解决。一项项民生措施、一个个看得见的实惠,民族地区各族群众正实实在在地共享着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

 这么多“最”,归结到底就是一个“最”——当前民族地区的发展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

《民族团结教育通俗读本》摘发(七)
党的民族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民族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民族工作是党的全部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民族问题的时代特征和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形成了关于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2)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民族的消亡比阶级、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
  (3)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
  (4)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在当今世界,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我国的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
  (6)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各族人民都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自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我国的民族问题是我国的内部事务,反对一切外部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和颠覆活动。
  (7)各民族不分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发展程度高低,一律平等。国家为少数民族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条件,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各族人民都有义务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
  (8)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保障,必须全面贯彻执行。
  (9)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各族人民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帮助,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0)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支持、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11)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支持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鼓励各民族加强文化交流。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12)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是管长远、管根本的大事,要努力造就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是一项战略任务,要大力培养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既充分考虑了我国各民族共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事实,又充分考虑了各民族在发展水平和文化风俗上存在多样性与差异性的基本事实;既深刻总结了我国历史上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又积极借鉴了世界上一些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教训;既保持了基本原则、基本理念的稳定性、一贯性、连续性,又随着工作重心的转移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充实、更新、完善。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深刻阐述了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规律,以及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基本原则、根本途径和根本保证,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民族问题、怎样解决民族问题这个我国民族工作最根本、最主要的问题。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伟大征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党的民族理论的指导地位,在这一点上要坚定不移、毫不动摇。

 

《民族团结教育通俗读本》摘发(八)

党的民族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民族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民族工作是党的全部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民族问题的时代特征和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形成了关于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2)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民族的消亡比阶级、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

   (3)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

   (4)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在当今世界,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我国的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

   (6)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各族人民都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自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我国的民族问题是我国的内部事务,反对一切外部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和颠覆活动。

   (7)各民族不分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发展程度高低,一律平等。国家为少数民族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条件,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各族人民都有义务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

   (8)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保障,必须全面贯彻执行。

   (9)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各族人民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帮助,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0)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支持、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11)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支持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鼓励各民族加强文化交流。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12)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是管长远、管根本的大事,要努力造就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是一项战略任务,要大力培养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既充分考虑了我国各民族共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事实,又充分考虑了各民族在发展水平和文化风俗上存在多样性与差异性的基本事实;既深刻总结了我国历史上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又积极借鉴了世界上一些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教训;既保持了基本原则、基本理念的稳定性、一贯性、连续性,又随着工作重心的转移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充实、更新、完善。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深刻阐述了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规律,以及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基本原则、根本途径和根本保证,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民族问题、怎样解决民族问题这个我国民族工作最根本、最主要的问题。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伟大征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党的民族理论的指导地位,在这一点上要坚定不移、毫不动摇。

(来源:《人民日报》200991005 版)

 《民族团结教育通俗读本》摘发(九)

 如何理解“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1990年,江泽民在新疆视察时指出:“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在我们祖国的大家庭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的新型关系,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三个离不开”思想,精辟概括了我国56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结成的休戚与共、互助合作的紧密联系,集中体现了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愿望。“三个离不开”思想,成为新时期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各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指导原则。

   “三个离不开”思想生动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团结进步的历史。中国众多的民族,起于多源。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汉族和周边的少数民族,以中原地区为核心,汇聚成为统一、稳固的中华民族。各民族历经迁徙、贸易、婚嫁,以及碰撞、冲突之后,交往范围不断扩大,融合程度不断加深,逐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错杂居、共生互补的格局。绢马互市、茶马互市和西汉王昭君出塞、唐朝文成公主入藏都是典型的例子。在各民族共同开拓祖国的疆域、共同捍卫祖国的统一、共同推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和心理特征逐渐形成,并不断强化。特别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了生死相依、休戚与共的血肉联系。“三个离不开”思想,是对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各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

   “三个离不开”思想生动反映了我国各民族发展谁也离不开谁的实际。我国各民族在发展中各有优势、互补共济。总体上讲,汉族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科学技术、人力资源等方面有优势,而少数民族聚居区地域广阔、资源富集、地理位置重要,在诸多方面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比如,民族自治地方草原、森林、水力、石油、天然气、煤炭、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诗歌、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各具特色。因此,加快国家现代化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必须把汉族地区和民族地区各自的优势和长处发挥出来,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实现互利共赢。

   “三个离不开”思想是防范渗透、抵御分裂的有力武器。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始终没有放弃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在西方敌对势力的支持下,境内外“三股势力”相互勾结,不断变换策略和手段,进行反动宣传,极力挑起事端、制造动乱,煽动民族对立、民族仇视,妄图从民族关系上打开缺口,以达到分裂祖国的险恶目的。在长期的反分裂斗争中,早已根植于广大各族人民心中的“三个离不开”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们防范渗透、抵御分裂的强大武器。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发展中的多民族国家,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尤其需要各族人民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携手并肩、团结奋斗。特别是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各民族间的交往日益增多,民族关系发生深刻变化。但无论什么时候,只要牢固树立和始终坚持“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我们就一定能形成中华民族磅礴伟力,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胜利推向前进。

(来源:《 人民日报 200991307 版)

《民族团结教育通俗读本》摘发(十)

如何理解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

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

  200334日,胡锦涛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少数民族界委员联组讨论会上明确提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

   “两个共同”的提出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同时,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民族问题依然是制约、困扰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热点和难点所在,民族因素在国际政治中依然有着重大影响。特别是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这“三股势力”,在我国周边一些地区相当活跃,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勾连呼应不断加剧,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边防巩固所面临的挑战十分严峻。从国内来看,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特别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民族地区面临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双重任务,加快发展的任务艰巨繁重。民族问题与当今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相互交织,引发矛盾的因素有所增加,给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带来新的影响。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迫切要求更有力地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更好地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两个共同”的主题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共同团结奋斗,就是要高举民族团结的旗帜,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来,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来。这是建立在各民族根本利益和奋斗目标一致基础之上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共同繁荣发展,就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是我们党在民族工作上的原则立场,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两个共同”是辩证统一的:只有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才能具有强大动力;只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才能具有坚实基础。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团结是硬任务,是第一职责。必须一手抓发展,一手抓团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两个共同”的提出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两个共同”的主题,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工作基本经验的精辟总结,是对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任务的高度概括,是科学发展观在民族工作上的具体运用和生动体现。这个主题,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既坚持党的民族理论的基本原则和党的民族政策,又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民族问题实际,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实践特色,精辟而深刻地指出了民族工作的总任务、总目标,是民族工作的指路明灯。这个主题,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鲜明品格、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实现了民族工作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理论和实践上的又一重大突破,开辟了我们党维护和加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境界。这个主题,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符合民族工作的具体实际,使我们判断形势、研究问题有了明确的指向,规划工作、部署任务有了科学的依据。在当代中国,坚持“两个共同”的主题,就是在民族工作中坚持科学发展观;抓住了这一主题,就抓住了新形势下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就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不断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局面。

(来源:《人民日报》200991404 版)

 

上一条:高新民:四中全会公报几点新要求和新说法

下一条:六个“为什么”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