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视窗 >> 正文

改进高校教学评估

来源:《求是》 2010年第15期 添加日期:2010-08-06 09:34:08

  拥有高质量人才,是一个国家在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的重要保证。培养高质量人才,是大学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确保大学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西方各发达国家采取的有效措施之一,就是进行大学教学评估。

  美国经百余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套科学性与可操作性都很强的大学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这个评估体系由独立的、非官方的、非赢利的六大区域院校认证委员会组成。只有通过所属区域认证委员会认可的院校,才能获得联邦政府的间接资助,其学生才能申请并获得联邦政府提供的奖助学金和贷款,其毕业生才更容易得到雇主的认可。认证工作通常若干年进行一次。认证过程包括如下程序:院校自我评估;同行鉴定;专家驻校检查;提出认证结论。这种内外部相结合的认证制度促使大学重视人才培养的社会声誉,愿意根据认证标准调整自己的教学,人才培养质量由此而得到保证。英国设有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局(QAA),其职责是对大学教学质量实施监控,以维护公众的利益并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持续提高。德国对大学的评估是由州政府主导的。受评大学如果同意专家委员会的评估结果并根据评估建议改进教学,就会获得来自政府的资金支持。日本通过立法实施制度性的大学评估。2002年颁布的《教育基本法》规定所有高等教育机构每7年必须接受认证评估,认证评估由第三方机构进行。

  

  1998年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如何确保高等教育质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在1994年试点评估的基础上,教育部从2003年开始对全国本科高校进行5年一轮的周期性教学评估,并明确提出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估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首轮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从政府层面而言,成立于2004年8月的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结合实际制定了有利于宏观监控高校教学质量的制度,诸如建立五年一轮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制度,使教学评估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立定期采集和公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办学条件及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制度,加强社会对高等学校办学和教学工作的监督等。从大学层面而言,经过历时5年的本科教学评估,强化了育人的质量意识,端正了办学的指导思想,保证了教学等各项活动能够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管理水平得到提高,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然而,评估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诸如为了应对近三年学生试卷、毕业论文(设计)的检查,以及数量庞大的教学文件、资料、附件等材料要求,一些高校组织师生补做试卷和论文,甚至出现了编造假文件、假数据的情况。一些高校提前一至若干年就进入评估准备工作,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财物力,还严重冲击和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教学评估虽然是政府监控高校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大学组织及其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对大学教学质量进行准确评估并非易事。我们不可能要求正处在起始阶段的本科教学评估尽善尽美,也不能因为出现了一些问题就加以废止,只能在不断改革探索过程中逐渐完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指出:要“改进高校教学评估”。就当前而言,我们可以通过进一步明确评估目的,调整简化评估指标体系,改进评估程序方法,建立相对独立的评估主体,使高校教学评估更具科学性、客观性、规范性和权威性。

  首先,端正评估思想,明确评估目的。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的最重要目的,是促使高校坚持以学生为本、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使命的办学理念,按教育规律办学,按人才成长规律教学,按科学管理方式治校,确保教学和人才培养应有的质量。有些高校以应付评估为指导思想,评估目的不明确,评估的思想不端正,评估也因此失去了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其次,设计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与利用、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学风、教学效果、特色项目”8个一级指标和19个二级指标以及44个观测点,基本涵盖了学校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但仅有这些还不够,从近几年的评估实践看,特别需要关注以下问题:

  1.建立有差别的评估指标体系。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因此需要考虑多样性,避免用一个尺度来衡量。我国高等院校有国家重点和一般地方院校、多科性和单科性、研究型与教学型之分,应该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采用有差别的教学评估指标体系。

  2.定性与定量指标要有恰当比例。马克思说过,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真正达到完善的地步。评估理论认为,评价指标体系中定性指标约占30%—40%,定量指标约占60%—70%才比较合理。从目前的指标体系看,定性指标多于定量的数据分析。主观定性指标过多,评估过程及其结果的客观公正性就难以确保,而且容易助长庸俗化风气。

  3.既注重物质条件建设也要注重使用效率。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百名学生配备计算机台数、多媒体教室和语音教室座位数等指标并非越高越好,重要的是这些设施和设备是否有很高的使用效率。一些世界著名大学的设施和设备正是在高效率使用的状态下,产生了杰出人才和一流研究成果。如果过于强调生均拥有量而不问设施的使用效率,容易助长高校讲排场的不良风气并造成巨大资源浪费。

  4.必须注重对教学效果的评估。评估要关注教学过程,更要看教学效果。应该把最能体现教学效果和学校社会声誉的“适当就业率”、“在校生和毕业生创业情况”、“杰出或创新人才的培养及其贡献”以及在校生和毕业生对学校教学的感受和评价等纳入评估指标体系。

  第三,改进评估程序。评估过程公开、公正,获取数据合法、客观,才能保证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按照目前的程序,有关部门早早就对评估检查时间做出安排,受评高校过早进入评估准备状态,给弄虚作假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借鉴国外的经验,可以首先要求高校根据评估指标体系进行自评,然后向社会公开其自评数据以便接受社会和其他院校的监督。政府部门和评估机构可以在一定周期内对所有高校进行不定时的评估检查,评估专家也应通过临时抽签来确定,使评估活动向不需要进行任何特殊准备的常态工作过渡。

  (作者:北京大学教授、浙江师大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上一条: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

下一条: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