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创新”。文化不应该是一个指称固定状态的名词,而应是一个标志着创造性历史活动过程的动词,文化就是人类在已有基础上不断创造和革新的过程。人类的文明进步,就在于前人的文化成果是我们进一步前行的起点。人生活于历史境遇之中,是一种历史性存在,只有借助于历史,人才能走向未来。作为起点它是不可超越的,历史传统必然会制约着这个民族的文化发展进程。
然而,传统之所以是历史的,就在于它是不断生成、发展和变化的。我们必须有历史起点,这是不可超越的;但作为起点,它存在的意义就是要被超越,因为起点就是有待于进一步发展的东西,有待于引伸的东西。在当前,文化创新尤其成为一种时代要求,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因此,我们应当在立足于传统的同时,进一步发展我们的传统,不断开出新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古老文明永葆青春。
高等教育肩负文化传承与创新使命
“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在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的重大作用。我们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力量来自民族凝聚力,这种民族凝聚力就来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来自我们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来自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民族优良传统的发扬,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的形成和巩固,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教育,而在教育中高等教育是传播高端文化的关键之所在。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培养年轻人方面,各类学校和教育部门起着不可替代的主渠道作用,哲学社会科学知识教育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的双重探索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高等学校不仅是文化知识传递的重要场所,也是文化创新的主要基地。据统计,与文化传承创新相关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占全国同类人才的80%以上。高等学校已经成为文化创新、思想开新、传统拓新的重要基地。高等学校要努力担负起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职责。“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要注重更新教育观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树立终身学习和系统培养观念,造就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
文化传承创新的方向
第一,要“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中国的文化发展只能从中国本身特定的历史条件与文化背景出发,这是我们进行文化传承创新的绝对起点,也是我们所说的“中国文化传统”存在的根据。即使西方学者也承认,中国的变化离不开中国的历史,他们意识到:“为了试图改造中国的文明,反过来还得依靠这个文明,即依靠这个文明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依靠其以这种方式或那种方式深深植根于早期观念和行为中的惯常做法和理想。”
第二,要“扬弃旧义,创立新知”,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我们重视文化传统绝不是为了停滞不前,固守在祖辈的成就中坐吃山空,而是为了现实生活和未来的发展。司马迁早就告诉人们,“述往事”是为了“思来者”。没有创新的文化,是停滞不前的文化;没有发展的文化,是毫无生气的文化。我们的文化传统不是已经完成了的产品,而是有待于我们不断开发的家园。
第三,“要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增进对国外文化科技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的了解”。这就是说,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也包括吸收世界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批判地自主吸收外来文化并不能动摇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根基,因为我们有不同于别人的文化基因——特殊的文化传统,反而有利于自身文化的丰富和创新。
第四,要“展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风采,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努力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积极贡献”。近代以来,我们目睹和领略了许多西方的思想和文化,这一方面有利于我们思想的解放和视野的扩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中国对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吸纳、消化和利用。但是,作为一个有悠久历史和伟大文明传统的民族,我们不能满足于这种不平衡的地位。中华民族应该对世界文明作出新的贡献,高等学校有责任为不断创新中国文化,创造更加丰富、灿烂的当代中国文化而努力奋斗,并且开拓出把优秀的文化成果推向世界的渠道。
中华民族拥有伟大文化传统,但我们不能满足于往昔文化的辉煌,而应再绘更加绚丽的明天。甚至连往日的辉煌,也只能借助新一轮太阳,才能闪现出耀眼的光芒。高等学校必须铭记自己的历史使命,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创新作出应有的贡献!(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