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扶贫工作进入攻坚拔寨深水区,面对帮扶工作艰巨任务,各级领导干部可没少操心。深入贫困村(社)、贫困群众摸排走访,积极引导贫困村贫困户发展产业,为贫困群众送去慰问品慰问金,鼓励贫困村贫困户鼓足自信努力摆脱贫困,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大扶贫战略行动……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大家思考的不少,方法点子也出了很多,行动可谓实实在在。但在一些地方,效果却如此甚微,亦或根本就看不到什么变化。
“为什么我下了那么大功夫,贫困的面貌却‘年年岁岁花相似’”?面对“扶了依旧贫”,面对如今仍在贫困线上挣扎的贫困村贫困户,帮扶的领导干部们发出了来自心底无奈的声音。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有言:“以肉去蚁,蚁愈多;以鱼驱蝇,蝇愈至。”没有找准问题的关键与核心所在,没有使用正确的方法应对困难,只会使问题越演越烈。扶贫工作亦是如此。之所有一些地方的扶贫工作出现“费力不讨好”现象,问题就在于此。
问病处方,对症下药。确保扶贫工作取得实效,需要领导干部念好“准”字经。
首先,原因查找定位要“准”。在扶贫工作中,一些领导干部进村入户看起来风风火火、雷厉风行,但总喜欢把“由于时间关系”“还有个会等着我”“有个项目矛盾还没有解决好”等等作为深入了解贫困原因的“挡箭牌”,在随便走走看看中草草收场,然后想当然地抛给村(社)、群众一条脱贫致富的所谓路子。这样看起来很热闹的走访调研,其实是实实在在地走过场、搞形式,当然收不到任何效果,只会招来群众的谩骂与不满。解决问题首先要弄懂问题产生的根源。作为领导干部,在开展扶贫工作中,走访村(社)、群众一定要把持一个“实”字,始终与群众促膝谈心,主动倾听群众诉求,如实记录基层声音,认认真真分析村情户情,全面掌握贫困信息,真正找准贫困根源,为施策治贫打牢信息基础。
其次,治贫方法定位要“准”。同一措施不一定适合所有的环境。地区不同,户情不同,治贫方法当然各异。东村发展经果林让群众脱贫,西村也跟着搞一片经果林;张三家发展养猪脱贫,李四家也来个建圈养猪,这是导致“东村脱贫了西村依旧贫、张三脱贫了李四穷缠身”的根本原因。近年来,盲目跟风式脱贫在一些地方屡屡上演,不得不说领导干部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根治贫困、决战贫困,必须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做到“对症下药”,确保“药到病除”。作为领导干部,面对扶贫工作,要在深入分析贫困原因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土地、水体、温度、区位等实际,结合群众家庭、人口、文化、劳动力等实际,主动对接有关单位和部门,对适合发展养殖的村、户主动引进养殖,对适合发展水产业的村、户主动对接水产业,对有条件、有能力开办公司企业的要引进公司企业,对老弱病残要将其纳入低保范围。只有定准了位,治贫才不会落空,群众才会得到真正的实惠,扶贫的路也才会行稳致远。
第三,跟踪扶贫定位要“准”。贫困并非一日一月而成,而是多种因素长期影响、相互制约的结果。彻底消除贫困,切实拔掉穷根,离不开帮扶干部的持续发力和久久为功。分析当前一些地方出现的返贫现象,不难发现,缺乏跟踪乃是其中的核心。一些贫困村贫困户在单位部门和领导干部的引导帮助下,实现了短时间脱贫,由于跟踪扶贫落实不力,最终再次回到贫困线上。如何更好地让贫困村贫困户真正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需要领导干部在跟踪帮扶上下实功夫。诸如为已经发展起来的产业提供技术上的优化与持续服务,为已经成长起来的经果林送去病虫害防治的措施和药物,为已经鼓足自信摆脱贫困的群众送去最美的沟通和祝福等等。给已经脱贫的贫困村贫困户规划好未来的路,让他们彻底告别贫困、永不回头,领导干部要在精准跟踪、精准服务上再发力。
有句谚语说得好,“同样草,同样料,喂法不对不长膘。”确保到2020年贫困群众如期实现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与全国同步迈入小康社会,各级领导干部需要念好扶贫“准”字经。这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与共同理想,也是各级领导干部当前工作的职责所在和使命要求。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